台灣女人向前行—婦女生活與婦女政策系列論壇(二)】

重視女性健康的醫療體系
民進黨中央黨部 婦女部 1999/5/24
會議結論暨記錄
一、主辦單位:民進黨中央黨部婦女發展部
二、地點:民進黨中央黨部901會議室(台北市北平東路30號10樓)
三、時間:1999年4月29日(四)上午九時至十二時。
四、主持人:周清玉立委
五、引言人:劉仲冬(國防醫學院人文社會科教授)、吳嘉苓(台大社會系副教授)、 徐佳青(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六、出席人士:
政府官員代表:行政院衛生署保健處劉靜芸科長、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第五科陳麗華科長、民意代表台北縣林淑芬縣議員、民意代表助理—國代丁詠蓀辦公室助理謝環朵、台北市市議員葉信義助理許子尉、婦女團體—台北市台灣婦女會理事長黃芳粉、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楊芳婉律師、民進黨中央黨部婦女部廖碧英主任、民進黨中央黨部政策會許淑芬副執行長、劉建忻副研究員、李卓翰副研究員、民進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室林世嘉副主任
七、會議流程:
長期以來,台灣女性健康問題並未受到應有的關注,而相關政策亦甚少考量女性的基本福祉,本部門擬於本系列論壇第二場邀請相關官員、民代、學者及婦女團體,對以下事項進行廣泛討論及意見交流:
時間  議題
9:00~10:30(引言)
(一) 台灣女性常面對的健康問題及女性醫療消費經驗?
(二) 目前台灣醫療體系如何看待女性健康問題,而現行相關政策、法案中是否有考量、保障女性健康權益?
(三) 如何建立一個重視女性健康的醫療體系?*女性共同參與政策制定、*行政體制結構重組、*中央健保局成立婦女健康研究小組、*婚姻暴力之公共衛生針等
10:30~10:40(Tea time)
10:40~12:00(綜合討論)
12:00~ 會議結束
八、會議結論:
1. 建議行政院衛生署醫政處及地方政府相關單位應建立一套制度維護「女性親善醫療環境」,而中央統籌醫療分配上,應編列更高比例的保健醫療、公共衛生、預防醫學方面的預算,同時,應出版各種女性保健手冊,正視婦女朋友「知的權利」。
2. 針對醫病關係權力嚴重不對等現象,衛生署應規範一套健全的醫療機制,解決目前大型醫院中看診量的浮濫問題,建立起醫病間良好的互動互信管道。
3. 行政院衛生署應儘速成立「婦女健康促進小組」,針對種種婦女健康問題,如嚴重的剖腹產率及子宮切除率加以調查、尋求解決策略,如推動助產士教育及配置。未來更應成立一個高層級專責單位負責女性健康相關政策擬定、推動及執行。
4. 應強化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功能,讓更多民間團體加入,並針對女性醫療健康問題及政策加以督促檢視。
5. 於中小學教導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進行安全性行為教育,培養正確的性知識,加強健康醫療方面的知識學習。另外,專業醫護人員教育養成過程應加入兩性平權教育。
6. 在地方上,應結合更多民間團體、衛生主管機關,社工人員三方面人士,進行相關政策的落實,畢竟生理與心理是不可分的環節,而關心女性權益的女性及男性立委們,應不分黨派,持續關注女性健康相關法案的立法及修正,負起監督行政機關相關施政上成效的責任,最終建立一個重視女性健康權益的醫療體制。
九、會議記錄:
主持人 周清玉立委:
今天之所以有這樣的討論會,為的是要凝聚大家對婦女健康醫療的關心焦點,大家能在各自的部門分擔、推動我們該做的事。目前恰巧我在立法院的社會醫療環境衛生委員會裡,不僅僅是這個會期,以後我會長期地在這個委員會裡,所以我們希望能長期的去推動。今天希望我們能有很具體的、很紮實地開始,然後持續地努力下去。
引言人 :劉仲冬教授
醫療這個議題因為它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東西,因此一般人也不太敢去批判它。我先用最近婦產科醫學會拍的一個電視廣告為例,這是一個談女性更年期的公益廣告。一般人看了覺得關心女性更年期沒有什麼錯,但是這個廣告把女性更年期這樣一個生理的過程,直接化約為一種病態的現象。並不是每一位婦女在更年期都會有那樣的狀態;而只有在那樣失調的狀況發生的時候,才需要醫生的介入,然而這個廣告把每一個進入更年期女人都說成了病人,並且要她們趕快去看婦產科醫生。這實在是牽涉到台灣整個醫療的結構問題。
更年期這個議題,台大的張玨教授就談了很久。然而社會上醫生們的作法卻是,不管什麼年齡的女人都開荷爾蒙給她:七十歲的女人骨質酥鬆,開荷爾蒙,服用以後月經就重新來;三十歲的女人也對她們說,應該準備吃荷爾蒙。但是荷爾蒙的壞處,醫生們卻從來不提。
另外一個也喊了很久的議題:剖腹產。美國一向被指責為剖腹產率太高的國家:22%,而我們台灣是32%,真的是台灣第一。與日本做比較,台灣女性與日本女性的體型、骨盆差不多大小,胎兒的頭也是差不多,但是日本的剖腹產率只有7%,我們則開到三分之一。同樣的,生產的過程原也是一種生理現象,但是我們國家很嚴重地將它視為一種病理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把女人的身體「醫療化」。
反映在對女人身體的控制上就是,子宮切除率、剖腹產率那麼地高,胎兒性別檢定,試管嬰兒出來全是男孩、代理孕母的需求,現在又加上更年期,全部是父權社會醫療化女性身體的結果。
再談避孕。台灣避孕合法,完全是國家政策而非女性身體自主被重視的結果,當時討論的各種聲音都有,就是沒有女性的聲音。在六0年代,人口政策一決定下來,馬上就全國推行「樂普」子宮內避孕器的裝置,這是當時美國才上市一年的產品,台灣的女性像是被當作實驗品般地,五年計畫內就有六十萬女性裝設,但很快就因為不適應,一、二年內就有50%的女性取出了。

之後優生保健法的通過,使墮胎的門大開,然而這也是在一個父權思考下的法律,因為女人仍然沒有自己決定去墮胎的權利,已婚女性如果要墮胎還是要先生的簽字。還有很多議題,時間上的關係我們待會兒再一一繼續討論。
吳嘉苓副教授:
我想把我最近所做的研究調查結果和一些觀察和大家做一個分享。去年我所做的一個研究是「1998年醫療人權報告」,很高興地發現台灣出現兩個民間病患權益團體,一是「浮木濟世會」,一是「中華民國病患權益促進會」,他們除了感受到病患所受的不公平對待,爭取自己的權利外,她們更進一步地想改變整個醫療的結構。
她們共同提到,台灣的病人「知的權利」非常低落,這與學術上的研究也是一致的。例如手術前的告知,雖有,但卻是「選擇性的告知」:通常告訴你較多正向的結果,負向、副作用就沒有說得很清楚;或者是形式上的告知同意,像手術前的同意書,但內容卻是幫醫療體系做「發生意外,醫方概不負責」的維護,或是同意書上字很小,使病患無法在緊急手術前很詳細的閱讀,反而是一個保護醫界而非保護病患的方式。在國外的病患權益法案中就會規定、要求各醫療院所在手術的告知同意前要經過一定的步驟,並確實執行,相關政府單位予以監督。
其實有很多研究調查進行後,調查的結果卻沒有得到重視或回應。例如前一陣子有一個性騷擾的研究調查指出,五成以上的護士曾在工作時遭受性騷擾;劉仲冬教授之前曾評論一本書:「不與男孩同國」,這本書是美國的現象,談的是所有的女醫師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的養成過程中,都遭受到非常多不管是精神上的、口語上的、肉體上的性騷擾。
我自己有一個親身的經驗;其實現在已有規定男醫生替女性醫療消費者做檢查時,必須有護士陪同,但是這個規定只限於醫師,檢驗師並沒有列在內。有一次我做一個檢查必須裸露身體,但是只有一個男檢驗師在場,而沒有其他人在場,後來我提出抗議,但是醫院以法令沒有規定、人力不足來回應;事實上他對我並沒有被騷擾,但我感覺很不舒服。我在申訴時,醫院的人竟然說:「是啊妳一定很不舒服,因為這個檢驗師不是一個帥哥。」

除了上面所說的,台灣整個的醫療環境、體系和結構出了問題,我想以我的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生產」為例。美國在八0年代時的剖腹產率是25%,他們知道後非常驚訝,因為聯合國衛生組織的數字指出超過10%-15%的話,就是不合理的現象。美國醫界召開全國性大會說這是醫界之恥,因為這樣剖腹產的比例,已經到了流行病的地步,於是他們訂定政策、努力宣導,經過三四年才降為22%。

而台灣的剖腹產率是32%,社會上的聲音卻是指責婦女,第一因為婦女迷信,二說婦女怕痛,三說婦女怕陰道鬆弛影響身材,但是我做過調查,這三種說法都不合理。因為選擇吉時良辰生產的人非常少數,都是決定要剖腹後,再去配合時間,順帶的附加價值罷了;生產的確是非常的痛,但是許多可以減輕疼痛的相關預防或措施,醫療體系都沒有盡力在做,例如陪產制度、拉梅茲吐氣按摩法。而陰道鬆弛這也是說法而已,並沒有證據。醫界本身所做的反省非常非常的少,反而都是指責婦女。而衛生署也沒有成立任何一個大規模的檢討活動,一直使得台灣的剖腹產率維持在三分之一的高比例,沒有改變。
就像仲冬所說,現在台灣把生產當作一個病態的現象。當然生產可能發生危險、難產,但比例約是10%,但並不是100%,當我們把全部的產婦都當作病人的話,可能會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醫療干預,而那些不必要的醫療干預並不是說肚子切開來以後把它再縫回去就沒有問題的,還是會造成很多的副作用。而更需要深思的是,為什麼我們會把這樣原本是自然生理現象的過程,當作是一種病理狀態?
在其他國家,他們已有做了許多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哪些作法是有助於產婦的健康,包括降低剖腹產率。台灣也有類似的研究,例如重用助產士。社會上普遍認為助產士是落伍的,這實在是一種愚民政策的結果,但是西方所謂的先進國家,包括英、美、澳洲、北歐都非常重用助產士;但教育部卻在一九九一年的時候把助產士教育停掉了,要到明年在輔英育校的聯招裡才有這樣的一個技職教育。而助產教育也從來沒有提昇,像國外是到碩士班,而國內最高也只到五專。所以不提升助產教育,又說這是落伍的,這樣的邏輯是說不通的。
像澳洲、美國有產院的設計。所謂產院就是專門作為生產服務的地方。很多產婦會認為自己是病人,因為一般醫院讓產婦穿上手術衣、躺在病床上。而產院則是把生產和醫療分開,當然到緊急的時候,也會有醫療上的支援。這是我們可以參考的。
在健保的制度上來說,對助產士也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助產士的給付是最低的,以致助產士若想和婦產科醫師合作,其實在給付方面只能以醫師名義申報,對助產士開業的動機有很大的影響。
另外一個要討論的是,醫療專業知識中,是有很多性別偏見的。例如月經不調的研究,醫療界其實一直沒有治療上的發現,但卻會給女性性別上的勸說,例如說對女性說要去結婚,因為這樣可以改善經痛,反映了很多醫學對於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另外是像同性戀或變性人,他們都會發現對於他們的歧視很大一部份是來自於醫界的歧視,而這樣的歧視又特別難消除。因為醫生被認為是台灣社會最聰明、社會地位最高的一群人,而醫學的研究又被認為一定是客觀中立的結果,因此這是最難被戳破的迷思,其實很多社會研究也指出,其實醫學也是人做出來的成果,也難免會反映社會上的偏見。同志或變性人認為社會上這樣專業的階層認定他們是有精神病、不正常的,對於他們有應有的基本人權和福利的爭取及得到別人的認同有很大的障礙。
其實很多社會上弱勢的聲音無法出來的原因是,因為對於這樣的議題,能夠發言的都是專家;在政治上的「統合主義」談的是,民主的協商過程應該是派出各個利益團體的代表來制訂政策,但我們台灣似乎較少這樣做到。
最後,我相信婦女的健康並不能自外於社會就能存在,如果身心是合一的,而婦女若一直處在飽受歧視的地位,她的身體也不會是健康的,因此除了在醫療面的提升,其社會內政、經濟、教育等各方面也必須一起有所改善。
徐佳青秘書長(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前兩週我參加了全國婦產科醫學會年會,在其中我觀察到幾個有趣的現象,第一是他們的理事長跑到台上呼籲:「大家一定要團結,在這樣的一個時刻,我們的敵人是律師。」因為現在醫療糾紛常常打官司,因此對於醫師來說,律師會對他們造成很多不便;而另外一個敵人就是衛生署,因為他們認為現在的各個醫療政策和法案對他們都相當的不利。
第二就是基層醫療院所的婦產科醫生反應,這幾年接生的業務相當差,因為大型的醫院搶去了他們的生意,使得他們的業績直線下滑。
第三醫生們認為由於全民健保的給付方式,使得他們的利潤變得非常低。

我們對於照顧女性健康的婦產科醫生所關心的竟然都是以上幾點,令人對於台灣女人的身體健康感到擔心。
另外我們接觸這些醫師團體後發覺,女性團體和醫事團體的立場非常不一樣,但立場不同是很自然的事,但重要的事如何達到共識。以優生保健法為例,台灣的人工流產合法的原因是為了國家的人口政策,而不是從女性身體自主權出發。最近優生保健法又要再修正,其中要修改的一點是,已婚婦女要墮胎可以不需要先生同意。然而醫生們贊成的考量是「方便行事」,跟女性自主權的毫無關係。
以下我就台北市女權會在婦女健康議題長期運動的經驗提出一些觀察。
第一,國家的醫療體系裡男性文化其實非常強烈,這個部分單靠衛生署或其他行政單位的監督事實上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推展消費者的自主性運動、很直接的教導醫療消費者,在面對醫療團體時去爭取、維護本身的利益,是最有效的。只有在病人如此直接面對醫生的時候,提出自己的要求和看法,才能累積成改變整個醫療文化的動力。
第二,許多醫療方面的法案已經通過,然而如果沒有執行,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例如代理孕母法案尚未通過,黑市卻充斥眾多案例,這很顯然的是行政單位的執法上有問題。
第三,目前仍有相當多的醫療法案不符合女性的權益,因此我們建議應該積極修正相關的法案。首先是人工協助生殖法,再來就是優生保健法,以及全民健保法和醫事法。也希望修法通過後,中央主管單位能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平衡點,確實的執法。
最後,我想我們的醫療教育體系要做很大的變革。因為如果台灣的大部分的醫生所關心的如果是像「不與男孩同國」這本書中所描寫的現象一樣:只想動手術、賺錢,事實上,這是對所有台灣的醫療消費者是很危險的。
政府官員代表回應
行政院衛生署保健處劉靜芸科長:
我自己的身份,除了是女性、女兒、媽媽、太太,本身也是醫生,我自己也生產過,兩次都是剖腹產,所以也是病人。
對於健康的定義,可以用最近我們推廣的「健康生涯規劃」來說明。我們必須從預防做起,對於女性健康的思考方式也是如此。
以剖腹產為例,除了有些醫生的確事實上沒有完全告知,但很多病人、孕婦為了良辰吉時、減輕疼痛的緣故選擇剖腹產,也不完全是醫生單方面的問題;尤其媒體常報導某些名人特意選在某個時刻生產,這對年輕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很多問題事實上是社會教育造成的。例如前一陣子媒體不停的報導「千禧年要生龍寶寶」的訊息,對於這種觀念進行炒作,相信這會有不良的社會效應。
剛剛提到的更年期的廣告將女性醫療化的問題,事實上呼籲女性到婦產科門診來,也不一定就是進行治療,也許是進行健康諮詢,告知教導婦女一些保健常識;因此到醫院並不一定就是要就診看病,希望大家對於健康的願景和態度上要做一個調整。也許將來我們在更年期的宣導上會再做調整,讓婦女在即將面對這個過程時能有心理準備。
而剛徐佳青秘書長提到,婦產科醫學會公開宣稱衛生署是他們的敵人;雖然我不是健保局的人不是很清楚其中的法案、經費審核的細節,但從此點看出衛生署在這方面監督的功能是有發揮的,我想大家會再努力,而這問題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目前我們署裡現在正在擬婦女健康的政策,在這當中我們也盡量去做到吳副教授所提到的「統合主義」,在過程當中我們也請了很多相關的專家學者來討論。婦女健康政策現在還在草案階段,等到作業完成以後會再送到行政院。這個政策的架構是從婦女的一生,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分階段來規劃。我們的健康生涯規劃其中是建立一個健康資訊物流中心,但是如何把這些資訊流到女性的手上,讓她們能很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這需要靠制度和社會教育媒體的配合。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第五科陳麗華科長:
在陳水扁台北市長任內我們局裡就成立了一個台北市婦女健康促進小組。我們現在在婦女健康上的推動,分有幾個層面:第一個是「健康促進」的部分,第二是「醫療」,第三為「長期照護」;第四「消費者保護」,第五「職場保護」。 我們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政策處理。而我們最近做的一個弱勢白皮書中,把青少女懷孕列為一個重要的部分;至於子宮切除的部分,這一次我們有別於以往只有婦產科醫生的建議的內容,邀請劉仲冬和台北市女權會從女性的角度編寫相關資訊,希望能夠告訴我們的民眾,對於自己的身體有自主的選擇,基本上我們是努力朝著這個方向去做。
心理健康促進的方面,例如瘦身美容,也是我們衛生局所關注的問題。對「美」的標準,社會大眾一昧地要求女性要瘦才好看,坊間也充斥減肥班、瘦身中心,我想我們衛生主管機關有責任來引導我們的民眾,對於「美」建立一個比較健康的概念。
在醫療方面,例如就醫時的隱密性、性騷擾以及受暴的處理方式事實上在衛生局裡面都有一定的流程和規範。剛才很感謝吳嘉苓教授提到檢驗科的隱密性問題,我們會回去研究相關辦法,加強這方面的保護。
長期照護的方面,從陳市長任內到現在就有「喘息服務」,但是一直不是推行得很好,原因除了社會傳統文化之外,當然還有是因為我們的服務方便性問題,但我們都在持續做檢討。
消費者保護的工作重點我們是放在化妝品、瘦身美容、健康食品等方面上,現在健康食品法的相關法規已經出來,我們開始再執行這個部分的教育和取締。
在性騷擾的方面,我們最近會從護理主管的教育開始做起,希望能從護理人員中的女性先給予教育訓練,以後再慢慢擴大層面。在助產教育方面,其實我們對於中華民國助產士學會以及台北市的助產士工會的活動都相當支持,我們也認為助產士的層次應該提升,助產教育應該提昇層次,這方面我們衛生局非常願意給予支援。
婦女健康政策的推行上我們將委託台北市女權會,把這些活動、政策推行到社區中。以往的相關訊息民眾也許知道,但利用率卻不是很高,原因就是社區化做得不夠。我們希望往後這一兩個年度能把根伸出去到社區裡面,讓民眾參與的層面可以擴大。
各方討論
台北市台灣婦女會黃芳粉理事長:
1.不應該傳達給青少女瘦身、瘦就是美的錯誤概念,女性要自主,不應該為了取悅男性而改變外貌造成健康受損。
2.社會大眾常識不足,寧願花大錢買不實的健康食品,希望衛生主管機關能注意宣導。
3.不能只怪醫生,病人自己也要有溝通的嘗試和能力,醫生時間寶貴,病人應當有準備有瞭解再去請教醫生。
4.請教楊律師:父母有無替心智障礙者子女決定結紮之權利?
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楊芳婉律師:
關於結紮的問題的確有權利衝突的地方:女兒的身體自主權與照顧人的負擔能力,但法律能介入到什麼程度,目前沒有定論,但是能把此問題提出是很好的討論。
徐佳青秘書長:
全民健保沒有轉診制度,使得基層醫師萎縮,但大型醫療院所越來龐大。民眾需有醫療行為的發生於是都是在大型醫療院所發生,造成了醫療品質低落,這是一個制度上的問題,而非醫療消費者個人所能解決,以上希望提供給衛生署及中央健保局參考。
優生保健法的修訂方向上,中央健保局希望修改成多元保險人的制度,然而這個民營化的制度絕對會惡化現在大型醫療院所的漲大,醫療資源也會越趨分配不平均。我們主張全民健保不應民營化,應做有限制的改革。
林淑芬縣議員:
疾病對於患者來說,除了生理上的醫治外,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治療和調適。例如在婦科疾病、婦科癌症的醫療上,醫療上似乎非常強調隱密性,把每個女性病人隔離開,卻使得女病人在情感上和資訊上無法聯繫,我想那種孤立無援的感覺對病人來說是最辛苦最可怕的事情。希望衛生主管單位或者是婦女團體,能把女性醫療經驗例如婦癌、墮胎等談出來,分享給其他女性病人,製作成手冊、撰寫口述史、生命史,使其他有需要的人能藉此獲得資訊及心理上的慰藉。
三重醫院設了一個「婦癌門診」,甚至為了服務上班族婦女也設有夜間門診。他們也在可做的範圍內,會診其他科部,統整資源,給婦女方便體貼的醫療照顧。希望行政機關能參考其方式,發展嘉惠婦女的醫療資源。
行政院衛生署保健處劉靜芸科長:
我們的婦女健康政策中其中一項是「建立婦女親善的醫療環境」,我會把以上意見帶回署裡跟處長報告。至於醫院的部分我們會和醫政處做溝通,力請他們配合。
周清玉立委:
我想我們還是需要比較有制度的督促,不能只靠各單位想到就做,沒想到就沒做。我會把這些意見帶回立院裡,請其他相關的立委連署提案,甚至在編列下年度預算時,在推行婦女健康政策的部分就開始要求。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第五科陳麗華科長:
目前癌症的照顧我們推的是「安寧療護」,進行有兩種方式,一是在醫院中,一種是社區內。安寧療護現在衛生署仍以試辦性質為主,健保給付也很少。我想我們尊重生命,對於癌症病人給予關懷和照顧,這是需要做的,也必須增加人力、成本。健保給付方式的確會影響醫生對疾病診療的態度。
民進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室林世嘉副主任:
陳麗華科長在衛生局內,把許多原來粗糙的構想和計畫,都很精緻的實踐,我鼓勵陳科長可以把她的經驗文字化,編寫下來供其他縣市政府參考。我也建議明年可以辦觀摩會,也請學界幫忙看書、評估, 讓建言可以進來,使社區化可以做得更徹底。
其實女性立委在女性的相關法案方面發揮了強大的功能,所以我覺得立委可以責成衛生署成立關於婦女健康的相關單位。
例如台北市就有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行政院下也有,但是事實上效果非常不彰。這時女性立委的監督就十分有用而且重要,甚至直接責成在行政院的層級成立一個「婦女健康促進委員會」,要求它必須要有民間學界的代表進入,在執行方面也要有清楚的配套措施。現在這些議題的討論和研究可說已經相當成熟,是要在實質層面發揮影響力的時候。
徐佳青秘書長:
相較於以往對立法部門的遊說,現在我們也開始向行政部門遊說,依據我與衛生署長相談的經驗發現,持續不斷的闡述還是會發生效用;另外立委在經費上也許可以再加把勁增加相關預算。
周清玉立委:
我想我們要很具體告訴行政院的婦權會、消保會的主委(劉兆玄),應該會有實踐的可能;主管單位就是一定要很具體的告訴他們如何做、強迫他們去做。大家一起努力不放棄,一定會有成效。
葉信義市議員助理許子尉:
目前青少女因為崇日、崇尚名牌,以自己的身體進行交易換取金錢,衍生的社會問題,不知各位專家學者是否有研究或配套的解決辦法?
行政院衛生署保健處劉靜芸科長:
對於青少女懷孕及其他青少年的問題,目前保健處現有的作法是,在全國數個醫院保健中心成立二十個青少年門診,然而功能似乎不是很理想,因為關係到醫院中的業務績效,我們還會繼續努力。另外我們的「三年保健計畫」,從八十八年到九十年,我們將在北中南東設立四個保健諮詢中心,再與民間團體合作把這樣的資訊傳遞出去,將後續的醫療措施的功能健全落實。
吳嘉苓副教授:
我想說明的是,少女懷孕不是像聖母瑪莉亞一樣自己自然就會懷孕,是因為有一個男人讓她懷孕;也不是因為少女崇日就比較容易懷孕。我們必須要把這個現象看做是一個父權社會下的問題,嬰兒會被生下來,是因為她有爸爸也有媽媽。關於少女墮胎的健康權,在目前未成年女性墮胎非法的情況下,青少女往往只能找密醫做手術,反而是一個很危險的事。
徐佳青秘書長:
現在全世界對於女性不管是未婚或已婚,人工流產的規定都是越來越寬鬆的趨勢。就台灣目前的情況來說,許多未成年少女,因為不希望父母知道而偷偷地跑去做危險的非法墮胎;因此我們希望現在可以開闢一個由社工人員陪同的管道,讓社工人員做一個中間協調的角色,讓少女可以在較安全的情況下去保護她們的身體。我們傾向仍然保留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簽字部分,但要開另外一個管道。但最根本的問題是,台灣沒有良好的安全性行為的教育,未成年女性懷孕的比例才會如此高,這應該是教育主管單位要從中學甚至小學就要開始做起,傳達保護照顧自己身體的訊息給學生們。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第五科陳麗華科長:
我們所正在編寫的健康政策白皮書中關於弱勢的這一章,就有把「青少女懷孕」放進來。事實上如果青少女懷孕墮胎的問題能進入醫療體系,大致上都可以獲得很好的照顧,甚至社會局也會提供庇護的服務;但是問題就是這些青少年和青少女都不會進入這樣的體系,因此我們將加強把這類性知識、避孕常識編成手冊放置在青少年常出入的場所,特別是中輟生經常出入的娛樂場所,也會在學校的社團活動、宣導活動上來加強這樣的訊息。因為現實的狀況是,要求青少年女完全沒有性行為是不可能的,不如將安全的性行為嘗試傳達給他∕她們。
周清玉立委:我認為應該將性知識列為正式課程。
劉仲冬教授:也應當加入對身體的認知,若非如此瘦身美容的狀況不會改善;另外照顧者,特別是男性學習照顧也是必須重新教育的。
婦女新知協會楊芳婉律師:希望政府單位的資源、部門能有效整合,這樣經費也不會大筆地消耗卻沒有成果。
吳嘉苓副教授:
我個人希望能責成政府公部門以下幾點:
1.許多健康政策中的預防往往只是個人層次的,例如不吸煙、多運動等等,然而外在環境和結構沒有改變的話,這些個人的生活保健仍是不足的。
2.雖然醫生沒有太多的時間作預防或諮詢的工作是一個既存的事實,但是他們不願把醫療的權力下放也是一個事實,我想對於護理人員的權力提升如nurse practitioner、醫療社工員的制度等,都是可以提升社會健康、醫療品質的方法。
3.在衛生局的手冊中,除了醫生的保健建議,應當加入女性的患病經歷、心理層面的的經驗分享等小故事。
4.教育部與衛生署應當協力全力提升助產教育。
5.責成行政院成立「剖腹產調查委員會」,要求醫界檢討,並對民間剖腹產的常識進行再教育。
民進黨中央黨部婦女發展部廖碧英主任:
1.我們建議衛生署的醫政處,有制度的建立一個對於女性親善的醫療環境。
2.在預防醫學、醫療保健部分,希望我們的立委能促成這方面的有較高的預算比例。
3.關於剖腹產、子宮切除等問題,中央成立調查小組,降低手術比例。
4.希望行政院婦權會的功能強化,將婦女健康的議題納入檢討執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sterhood姊妹派 的頭像
    Sisterhood姊妹派

    Sisterhood姊妹派

    Sisterhood姊妹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